圣·马尔丹大街,是法国巴黎的一条童装名街,“喜家佩(CHICAPRIE)”童装系列产品以其款式新颖别致、色彩鲜艳夺目,品种齐全,常常是门庭若市,而成为这条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池万锋就是“喜家佩”的主人。10岁到法国,18岁弃学经商。如今37岁的池万锋,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服装设计培训,每年却能设计出四五百种款式童装。在巴黎这个号称“世界时装之都”的大都会,他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8岁创办服装工场
10岁那年,父母将池万锋带往法国巴黎。刚走到日思夜想的塞纳河畔,池万锋原来的兴奋心情就被打了折扣:巴黎的风景是陌生的,语言是陌生的,更让他感到陌生的是父母的处境。父亲在瑞安老家时曾是当地相当出色的农民企业家,小小的池万锋,只要跟在父亲边上,一起上街,他总是备感骄傲自豪。然而到了法国,父母要照顾6个孩子,加上语言不通,只能到别人的工厂里辛苦打工,艰难度日。
语言障碍对于年少的池万锋倒不是什么难事,池万锋第一天去法文学校上课就能说不少法语,这些口语都是他缠着表姐教他学的。就读公立学校的五六年间,他年年都是优等生。对于知识,池万锋是渴求的,他想过努力读书上大学,将来在巴黎谋个好职业。然而,不忍看父母没日没夜地干活,在家排行老三的池万锋,在他18岁那年,果断选择了弃学经商。
服装的用料、设计和剪裁操作程度,对于在服装工场中长大的池万锋来说,早已是谙熟于心,闯进服装行业,也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池万锋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制造成人和儿童时装的公司,为他人加工成衣和童装。
虽然精通服装加工,但对于进货发货,池万锋却知之甚少。为了尽快适应市场,他开始与一家犹太人公司合作,并偷师服装设计。无意中的一次设计、剪裁,让他暂露了设计天分。
5年后,池万锋自立门户,打出“喜家佩”牌子。
24岁进驻童装名街
或许天生就是色彩、对时尚敏感,池万锋自己设计的童装定位中档,价格并不便宜,然而,充满强烈的池万锋个人风格,紧追巴黎时尚潮流的“喜家佩”童装从推出之始就深受经销商的欢迎。
1998年,池万锋的童装店入住了具有80多年历史的“巴黎童装名街”——圣·马尔丹大街。而当时,入住圣·马尔丹大街的几乎都是犹太人,华人商家寥寥无几。连续几年,池万锋的火爆生意让大家几乎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并没有进过一天服装设计的课堂,所有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他的生活实践和过人的时尚领悟。4个孩子相继出生,慢慢长大,原来几乎不看动画片的池万锋开始自觉坐在孩子们身边一起看电视动画片,然后问孩子们最喜欢哪个卡通形象。孩子,就成了池万锋灵感的源泉,他把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动漫元素运用在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上,设计出来的服装穿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总会欢呼雀跃。池万锋想,孩子喜欢,客户一定也会喜欢。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法国经济不景气,让华人批发商的生意难做了很多。池万锋在此期间做了很多有效应对措施。在池万锋眼里,没有服装的淡季,只有没有设计个性的商品,提高竞争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创新设计。其间,他通过看大量的时尚杂志、电视寻求灵感。而在客户的选择上,他也不断开拓区域,客户不仅局限在法国,还将产品推到了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希腊等多个欧洲国家。分散经营,也分散了风险。
32岁领衔服装实业商会
2008年6月,中法服装实业商会举行第三届会长团选举,池万锋再次高票当选,蝉联会长。这是对这名年轻的服装界“干将”最好的肯定。“1998年,我进驻圣·马尔丹大街时,还没有几家华人的店铺,大批的华商进驻这条街是从2000年开始的,到了2004年,这条街上的店面就基本上归华人了。”以“敢”字当头的池万锋与他的青年同乡们,进驻“巴黎童装名街”后,把竞争目标锁定在老牌犹太人开的童装公司。在这里,他们不忘向成功的犹太商人学习,学习他们如何经营和开创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靠互相杀低价格来进行恶性的竞争。
经过几个年头的较量,犹太人公司渐渐退出圣·马尔丹大街,该街上近百户商号大都换成了华人店主。如今,这里虽然还有十多家犹太人公司,但华人开的店已占八成以上。于是,这条原已有80多年历史的“童装批发街”,前面加上了“华人”二字。
这条经营着中档价位童装、已经名声在外的“华人童装一条街”,来此进货的客商不仅遍布整个欧洲,就加拿大和南美洲的童装零售商也来这条街成批进货,而池万锋的CHICAPRIE是生意最红火的一家。
作为年轻人中一名“干将”,2004年,池万锋参与了中法服装实业商会的创建。2006年7月初,商会换届,32岁的他顺利当选第二届会长,受到了与会的400多位中法各界嘉宾的热烈祝贺,他从而成为巴黎近30个华侨社团组织中最年轻的“领头羊”。(温州日报 翁卿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