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北京大学的燕园资源大厦4层某房间外,“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中国管理中心”的标牌仍清晰可见。北京《中国青年报》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近日表示,检方近期受理多起利用海外假学历实施诈骗的案件,近两百多名高管身陷假洋文凭骗局。同时,实施上述诈骗行为的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而且在这些诈骗案中,虚构办学机构均为美国的高校。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提供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该院共受理利用海外假学历实施的诈骗犯罪7件,涉及33人,涉案金额达796.8万元(人民币,下同)。相关案件的受害人分布在大陆各地,人数达339人。这些案件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犯罪嫌疑人虚构的办学机构均为美国的高校。 不上课 不考试 轻松读博士 北京《中国青年报》20日报道,2010年8月,北京市民刘彤艳收到一条短信称,某公司可以帮助办理美国林肯大学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文凭),名额只有60名。 刘彤艳有点心动,并和对方取得了联系。 该公司主管邓某介绍,只需交19万元(学费和报名费14万元,认证费5万元),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就可以拿到美国林肯大学DBA学位证书。随后,信以为真的刘彤艳决定在此公司“读”博士。 2011年1月,邓某给了刘彤艳一张美国公立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的DBA学位证书,并称这张博士学位证书和美国林肯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是一样的。 但此后刘彤艳通过向大陆教育部咨询得知,她取得的证书是假的。 “假文凭费用少则两万元,多则19万元。对管理专业感兴趣并能够支付高额费用的一般为企业高管人员,涉案的339名受害人中,八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检方办案人饶明党介绍。 傍名校 爱美国 嫌犯学历高 饶明党指出,“由于犯罪嫌疑人是以办学名义进行诈骗,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涉案的犯罪嫌疑人中,1人具有博士学历,3人有硕士学历,其余的也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检方介绍,2004年,余某在北京某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妻子一起成立了一家教育公司。自2008年起,二人虚构了“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对外招收MBA、DBA生。三年来,近百名高管上当,分别缴纳了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学费。随后,因在参加毕业答辩后未取得学位,有学员惊觉上当而报警。 为了骗取客户的信任,这些诈骗团伙多选择“傍名校”和建“山寨网站”来粉饰自己的身份。 据了解,涉案的公司中,有5家公司都把注册地址选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近。上述涉案公司还会在实施诈骗前,先在互联网上仿照美国高校的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并在相关“山寨网站”及其他网站上发布相关的招生宣传信息。之后,有的犯罪嫌疑人会再仿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制作另一个“山寨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同时,这些公司犯罪还有一个共同点:偏爱仿冒美国高校。 “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水平比较发达,在大陆也普遍能够得到认可,犯罪嫌疑人颁发美国大学的学历学位更容易吸引受害人的目光。”饶明党分析,“有的犯罪嫌疑人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但名称极具吸引力的大学,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等,也有的犯罪嫌疑人冒用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受害人进行诈骗,如犯罪嫌疑人使用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的名义进行招生诈骗”。 重学历 轻能力 假文凭有市场 有分析认为,社会大众对学历的盲目追求以及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社会风气,使得一些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千方百计去获得高学历。 “这些高管获得假洋学历多是为了‘显摆’、‘充门面’。”饶明党说,而且高管都属于高收入阶层,他们也一般不会太在乎被骗的这些钱。这就给假洋文凭提供了市场。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表示,政府监管尚待完善,互联网平台企业也缺乏公益把关者意识,让这些海外大学的‘山寨网站’大行其道。监管这些“山寨网站”还需要完善增补有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