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次多媒体舞台剧:《毛泽东和三位夫人的时空对话》大纲 第一场 时间:1957年 地点:中南海毛泽东书房 人物: 毛泽东——64岁 杨开慧——29岁,装束,容貌停留在多年前她牺牲时的摸样。 【夜深,毛泽东专注的在灯下回信,不时停笔吟诵】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朦胧中,他好像听到了杨开慧的呼唤,清晰而渺远。 【毛泽东悠悠起身,杨开慧走到毛泽东桌前,就像多年前他们共同熬夜写材料一样】 毛泽东见到了衣衫破损的杨开慧,那是杨开慧被敌人虐待临刑前的样子。毛泽东这一时期步履稳健,思维清晰,宛如青年时代。 夫妻重聚,没有激情,没有嚎啕,二人之间是一种平和的熟悉感,是一种故人、战友重逢时的默契和彼此珍惜。他们的谈话提及了三件事 1 杨开慧和毛泽东婚礼的情景,以及二人定情的那首《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2 毛泽东第二次离开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惜别的情景。以及相应而生的《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3 杨开慧向毛泽东讲述二人离散后自己的经历,表示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爱情和信仰,回忆行刑前自己对三个幼子说过的话,以及行刑的情景。【背景视频播放有关杨开慧被捕牺牲的文献资料——报纸报道,照片等。】 毛泽东伸出手想拉住杨开慧,但杨开慧却后退几步,摆摆手说自己要走了,告诉毛泽东以后他俩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杨开慧隐去。 第二场 时间:第一场后的几日 地点:中南海毛泽东书房 人物: 毛泽东——64岁 江青——43岁 【毛泽东在书桌前批阅文件,江青拿着报纸进来】 江青指着报上发表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非常不满,告诉毛泽东自己已经下令停止对杨开慧事迹的宣传。江青问毛泽东如果杨开慧是骄杨,那自己是什么,毛泽东对江青吃醋的行为表示无奈,表示无论是杨开慧,或者贺子珍,他们和毛泽东的婚姻都不如江青和毛泽东的长久。江青缓和。毛泽东和江青回忆起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语气像是在哄一个孩子,但字字句句又充满了对那时江青的怀念。 那时的江青面容姣好,思想进步,独自从上海来到延安。(配合照片) 1 毛泽东动情的回忆起当初他在延安作报告时第一次见到江青的情景。江青表示自己永远是追随主席的学生。 2 毛泽东回想和江青在延安窑洞的种种艰苦,想到在当时艰险条件下都能和江青相濡以沫,为何到了和平年代,感情却起了波澜。此时的毛泽东显示出了对这份感情的疲惫,但依旧对江青十分宽容。江青承诺毛泽东会一生忠诚于他,伴他左右。 江青顺从的依偎在毛泽东身边。 第三场 时间: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的几小时 地点:中南海毛泽东书房 人物: 毛泽东——病重,83岁,面容憔悴而苍老 李敏—— 40岁,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 贺子珍——28岁,装束、容貌停留在1937年她赴苏联疗养的模样 【接上场,毛泽东衰弱的躺在床上,犹如惊梦般。李敏上】 李敏呼唤父亲,毛泽东醒来,一时感觉时空错乱,思绪还没从与杨开慧的重逢中抽离。此时李敏的样子让毛泽东想起贺子珍,他轻唤贺子珍的爱称,李敏知道父亲病入膏肓,告诉父亲自己是李敏,而母亲贺子珍正在上海养病。现实中的毛泽东因衰弱无法说话,只用手比划了一个圆(此处依据史料)。李敏滚下热泪,知道圆代表“桂圆”,正是母亲贺子珍的昵称。李敏告别父亲,毛泽东呆望天花板,仿佛远离了现在的时空。 贺子珍手持包袱上场,走到毛泽东床前,动情地来和毛泽东道别。毛泽东问贺子珍是不是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贺子珍不解,只说自己即将启程去西安,从而辗转到苏联动手术,此刻一别不知何时再见。1976年这个时空的毛泽东意识到原来贺子珍是从1937年那个时空来找自己的。 贺子珍动情地嘱咐起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毛泽东问她为什么执意要走,贺子珍执拗地说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只能当家庭主妇,无法帮助毛泽东操持革命大业。毛泽东无奈,拉着贺子珍的手,充满疼惜。二人回忆了3件事。 1 长征途中,贺子珍用血肉之躯为毛泽东抵挡枪林弹雨,身受重伤,毛泽东却始终毫发无伤;贺子珍机智勇敢,调开敌人。 2 贺子珍身受重伤,有碍革命大部队的前行。毛泽东对她不离不弃,坚持把她带到医疗条件先进的地区医治,使贺子珍得救。 3 回忆起贺子珍为毛泽东共生育过八个孩子,但只有李敏一人活下来,其余的七个孩子都夭折或者在长征路上丢失,夫妻二人抱头痛哭。 贺子珍起身要走,毛泽东再次劝说她留下,因为此时的贺子珍来自1937年的时空,而毛泽东洞悉了此后的四十年,深知今日一别,二人此后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毛泽东告诉贺子珍,自己是很不愿意让贺子珍离开自己的,如果今日贺子珍因为任性离开自己,势必会后悔一生。毛泽东动情朗诵起那首《五律·喜闻捷报》表示对妻儿的思念。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但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劝说,更不明白毛泽东话中的深意,拿起包袱离开。毛泽东唤着“桂圆”的名字追过去。场上灯光尽暗。屏幕上开始播放关于毛泽东逝世的新闻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