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仅作行政区划情况示意,不作划界依据。 引子:从290个乡镇街道缩减到140个,超过50%的乡镇撤扩并,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通过区划调整,温州形成了“1650”的全新格局:一个主中心,范围包括目前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外,向东扩展到洞头和瓯江口,向北再吸纳瓯江北岸和上塘镇,这些地域将成为温州大都市核心区;6个副中心,即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的城区,并吸纳周边小乡镇,发展成大都市副中心;50即通过对人口少、规模小乡镇的调整,培育一定数量、人口达3万以上的区域性中心镇。
如今,顺应大都市区发展的行政框架已经形成,温州也将在这次内核“裂变”之后,以新的区域结构去对应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前不久,泰顺县黄桥乡村民梅明忠搬进了司前镇黄桥下山移民点二期的小区。这是一次貌似简单的乔迁,但对梅明忠来说,却是一次彻底改变一家人命运的迁居:在行政界限被突破之后,他从原先的“异地安置”转变为了“就地安置”,一字差异,让梅明忠彻底打消了“寄人篱下”的顾虑,也找到了不同于先期下山村民所缺乏的“归属感”。
梅明忠是区划调整之后的受益者之一,和他一样,一大批经过区划调整而改变命运的百姓,遍布我市的城镇山区。
经过短短3个月的时间,这场空前的行政区划“变局”,让全市乡镇、街道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街道占比接近五成,大部分乡建制被撤销,重组后的全新格局,正不断契合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区划调整,温州箭在弦上
泰顺县的黄桥乡,下辖一个村,常住人口仅有720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雀乡”;苍南芦浦镇,陆域面积6平方公里,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的行车速度,穿越该镇只要两三分钟。而同样是一个乡镇,有些人口规模超过30万,占地几百平方公里。但是,仅从行政级别上看,这些乡镇却相距不远。
这样的乡镇布局难以理喻,就更遑论其合理性了。
自1998年以来,省内大部分地市纷纷开展了以加强县域中心为目的,构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梯次结构城镇体系的乡镇管理体制大规模战略性调整。1998年至2009年,全省乡镇数量减少了四成,通过中心集聚,在浙北、浙中一带形成了一批实力很强的中心镇。
而同一时期,我市乡镇格局的现状远不能适应温州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有统计表明,在此次区划调整之前,温州260个乡镇,高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的22%,比杭州多132个,比宁波多171个,比台州多168个,甚至比丽水还多91个。其中,有6个县(市)所辖乡镇超过30个,永嘉县更是管辖了38个乡镇。从街道数看,温州仅30个,低于杭州、宁波、金华、台州,街道占比仅高于周边的丽水,在城市最核心的鹿城区,目前仍保留有4镇5乡。
从乡镇规模看,温州乡镇平均规模43.75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小34平方公里,其中有75个乡镇的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从人口数量上看,温州既有特大镇,也有“麻雀乡”。按有关要求,这些乡镇及“七站八所”要“吃饭”,学校、卫生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完善,金融网络要布点,严重浪费了公共投入。这些“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大小不一的圈圈点点,暴露出我市乡镇规模过小、都市区功能不强、农村中心镇太少等发展瓶颈,统而言之,就是存在五大明显弊端:乡镇数量过多,行政管理到位难;乡镇实力悬殊,经济协调共进难;镇街结构不合理,城市风貌形成难;公共投入被稀释,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面对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新要求,行政区划调整对于温州来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民意为本,齐聚各方智慧
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多方利益。在调整之前听到最多的话是:“谁被谁并了!”“谁把谁并了!”这种区划调整被误读为“吞并”之后,被调整者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因此,温州推行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各方意见莫衷一是。说到底还是百姓心存芥蒂,为什么要调整?怎么调整?调整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些顾虑很正常,但对未知的未来的疑问,并不表示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反对。
只是,前提条件是各地必须给百姓一个明确无误的交代,告诉百姓这次区划调整的现实意义和愿景展望。为此,我市相关部门和所有县(市、区)在调研准备阶段,就将触角伸向了基层。
市民政局经过先期的大量调查,在去年10月就拿出了《温州市乡镇布局优化问题研究》,就我市乡镇形态现状评价、乡镇布局调整的战略意义、乡镇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原则、乡镇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分区域调整建议、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给各地和职能部门一个详尽的蓝本。而各地也在启动这项工作后,组织大量人力进村入户,听取各方意见。文成县在方案出台之际,广泛征求各地的建议,几上几下才形成了最终文本,因此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同;鹿城区5个乡镇合并之前,听取不同声音,为合并扫除障碍;乐清市召开“人民听证会”,市民参与热情高涨,使方案在不断完善过程被普遍认可;永嘉县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其潜在风险进行了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形成了风险评估报告,并对可预见的10项风险内容采取了7项措施,予以防控和化解……全市各地共召开千余次座谈会,各类专家全程参与调整并随时“把脉”。经过各地的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调整方案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力布局、地理条件、文化习俗、历史沿革、人心向背等因素,真正做到了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强制,从而让这项工作具有了更扎实的民意基础。
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典霖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区划调整从方案酝酿到获批,百姓基本认同,没有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社会面总体保持平稳。其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更是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在调整过程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上下联动,显现“温州速度”
截至5月底,全市11个县(市、区)调整后的乡镇、街道已全部挂牌,新的班子成员基本配套到位。这意味着,从去年11月开始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起,这场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在半年内顺利完成。
这个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在正常情况下,光审批这个环节,就通常需要4至6个月时间。那么,此次区划调整的“温州速度”,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关键在于上下联动,让审批更加高效。”据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按照要求,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共分三个阶段完成,即2月底前为调研准备阶段,3至4月为方案报批阶段,4至6月为方案实施阶段。为了在时间上有所保证,在各地制定方案时,有关部门就已同步介入。比如,市规划局主动配合各县(市、区)出具规划审核意见,同时,积极与省住建厅做好对接。市民政局多次组织对县(市、区)的工作培训,指导方案酝酿、论证到审批的全过程,四次邀请省民政厅来温召开座谈会,直接指导我市区划调整工作。市政府对常务会议通过后的请示报批件、省政府批复后的市政府转批函,均提前拟文,迅速流转,做到当日签批,当日发文。省级相关部门对我市也给予大力支持,以超常规速度办文,所有流程压缩两周以内。最快的乐清市,从提交请示、批转部门办理到出具批复仅用了5个工作日。
上面在加速,下面在提效。文成县民政局局长王新亮告诉记者,作为试点地区之一,该县的很多工作都是百姓支持下开展的,有些则是由百姓“推着走”,文成的调整方案也因此在全市率先获批并正式启动。“老百姓对区划调整的要求非常迫切,所以在调整过程没有出现阻碍。”正是基于这样的尊重民意和汲取民愿,我市绝大多数地方的区划调整,都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平稳过渡。
全新“骨架”,布局未来发展
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温州开始了一场改革力度最大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重新布局乡镇、街道的存量。
从今年2月份开始着手实施的乡镇重组,到5月上旬,全市乡镇街道数量减至140个,缩减率达51.7%,除5个民族乡和1个海岛乡外,其余大部分乡建制被撤销。同时,各乡镇、街道规模也相对均衡化:调整前,我市乡镇平均规模43.75平方公里、2.55万人口,调整后,全市乡镇(街道)平均面积84.19平方公里,平均人口5.62万人。其中乡镇平均面积138.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7.45万人;街道平均面积28.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73万人。
这是一个全新的“骨架”,除了地域、人口的均衡化,重组版图的构成,充分围绕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城镇生产力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城市化水平作为行政区划调整,把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与发展产业集群、建设都市功能区、培育中心镇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
眼下,以都市型功能区和区域性中心镇为重要支点的温州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轮廓初显,温州城乡结构以大都市核心区(三区、洞头、瓯江口、瓯江北岸及上塘)为主中心,以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个县城为副中心,以5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中心镇为重要节点的“1650”城市发展新格局,使温州的布局更加合理。一批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都市型功能区和一批区位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镇,将有效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 赵典霖说,对温州乡镇行政区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是温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温州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为温州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