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德国小女孩眼中中国人的眯眯眼

2012-1-17 00:32| 发布者: faneuro| 查看: 1310| 评论: 4

摘要: 在路边整理花园栅栏,一位德国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女儿经过。 小女儿躺在婴儿车里,大女儿,大概3,4岁吧,也就是刚刚能把话说利索的年纪。她停住脚,好奇地看我。然后,扭头问妈妈:中国人眼睛这么细,能看清东西吗? ...
     在路边整理花园栅栏,一位德国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女儿经过。
     小女儿躺在婴儿车里,大女儿,大概3,4岁吧,也就是刚刚能把话说利索的年纪。她停住脚,好奇地看我。然后,扭头问妈妈:中国人眼睛这么细,能看清东西吗?
     我插嘴说,中国人,日本人都是这样的细长眼啊,我们看东西很清楚啊。
     德国妈妈有些尴尬,但我笑眯眯的,德国孩子这样的问题一点儿都不新鲜。
     但这个小女孩特认真。她伸出小手,放在两眼外侧的眼角边,按住向两侧拉。小姑娘的眼睛成了两道细细的长缝。
     她认真地说:看不见,一点儿都看不见。
     我也把两只手指放在眼睛上,不过,是放在上下两侧,登时,我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我说,看不清,看不清。
     小女孩的妈妈乐了,我把结论告诉小女孩,细缝缝眼好,看得清楚,看得很清楚。
     小女孩摇头不信,跟着妈妈拖拖拉拉离开,一边走,一边用手拉眼皮,尝试细缝缝眼到底能不能看清楚。
     。。。。

       今天上午见一位朋友,谈宣传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告诉她,宣传中国文化,仅仅教授语言文字远远不够,中华文化宏大深厚,必须采用多种艺术方式来表现,接受文化的方式只能是沁润性的,让文化的精髓慢慢渗入骨髓。
      如果只是粗浅地教授文字语法,或单方面地宣传自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象上面那位德国小姑娘一样,无论如何是没法理解的。
      另外,宣传中国文化,必须首先有一个形式美。
      这么多年,每当组织活动向外宣传中国文化时,总是舞狮舞龙。
        但殊不知,舞狮的习俗其实只是广东的一些地区的小小区域性的文化传统,与整个中华文明未必具备代表性。舞龙虽然在整个中国比较普遍,但我们总是喜欢把龙的形像往威猛凶狠上打扮。而西方人的龙往往是凶狠的恶兽。宣传效果适得其反。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在此处的表现最充分,而我们还沾沾自喜,毫无意识。
     我们的龙总是优秀的,可亲的,威严而慈爱的。但西方文化上也有龙,西方的龙往往是凶恶的,残暴的,代表邪恶的力量。
     更何况,时代在发展,但我们的狮和龙形像永远不变,往往相貌呆板,苍白乏力。
     我就不明白,难道这么多年,我们就没人巧思构造一种符合当代风貌,形像清新,可爱可信的龙的形像?就象好来坞的米老鼠一样,同样可以被厌恶鼠辈的中国人普遍接受?
     文化首先需要的是形式美,由这个形式美的表,而逐渐入里,让人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穷。



本文内容由 拔剑茫然 提供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理想成行 2012-1-16 15:11
文化首先需要的是形式美,由这个形式美的表,而逐渐入里,让人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穷。


引用 拔剑茫然 2012-1-17 06:39
谢谢成行兄把这个老帖子又翻上来。
我们总是以为,只要是文化,传统的就是好的。其实,未必。传统的可以更新,可以浴火重生,但绝对不能食古不化,把老古董当作宝贝,原汁原味愣往人家嗓子眼儿里灌。还美其名曰,文化传承。
文化就象流水,只有流动,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古老的生命之泉确实不能舍弃,但新生的生命之水,则必须清新,清爽,令人甘之如饴。
古董是老的好,老婆是旧的好。但文化,是新鲜,热烈,蓬勃,与时俱进的更好。
欧洲绘画,在文艺复兴时从崇尚复古开始,鼎盛时出现大师级的伟大创新。但即使如此,欧洲人并未满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照象术的发现,绘画界涌现出无数新的流派,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派。虽然有学院派固守着值得珍视的传统,但欧洲绘画勇猛无前,直到今天,仍不满足,仍在探索,仍在变革,仍在革新,新流派仍在涌现。
让人无比厌恶的老鼠,能被好莱坞演变为可爱活泼的米老鼠,清新的形像,让人爱不释手。蠢笨的熊猫,变成憨态可鞠,品格令人敬重的功夫熊猫。功夫不再是李小龙的原始状态,赋予了新的内涵。而我们,仍然把功夫局限于少林武术和咏春一类老古董,深陷其中,自娱自乐,不知今夕何夕,不晓世界变迁。
这样的文化,已经成了无法自拔的陷阱。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深陷自己的文化陷阱之中,不苏醒,不觉悟,反而把这种迟钝,这种固步自封当作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祖国形像拼命向海外推广。我不知道国内这些昏官们是对中华文化自豪,还是惟恐人家看得起中国人而不顾一切自毁形像,每当想到此,我就想起拖着小辫子,抽着鸦片又自以为威严的满清愚憨的官员。
我曾经写过一组纯属玩笑的梦回系列诗,这里发一首,作为对宣扬食古不化文化的讽刺吧。


------------------------------------------------------
梦回大清

甩着猪尾巴
快活地
寻找
大清的
自尊

花盆底儿如同
圆规
丈量
大二门间的
距离

发表裹脚布一般长的
圣旨
让群臣滚成一团

这个皇帝真好玩儿
大碴子味儿的
一声


奴才们
喳声
一片

引用 江南紫音 2012-1-17 09:06
太有才了
引用 拔剑茫然 2012-1-17 14:10
补充一句,这首诗可没有对东北朋友不敬的意思啊。我自己也是东北人。特此说明。

查看全部评论(4)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15 19:00 , Processed in 0.028942 second(s), 25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