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崖碑刻 隔着瓯江,在码头的对岸,远远望去,有山,有水,似乎也有秘密。石门洞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姑娘,让人迫不及待地上船,想去拨开云雾,一探究竟。当船越来越靠近,风越发吹地你凉爽,提着这股精神劲,我们开始了这次旅行。
石门洞国家森林公园1963年被浙江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85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2003年由国家林业局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现在是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隔江相望 可是走进景区,我们一直找不到这“洞”、这“门”在哪里?
“似洞非洞适成仙洞,有门无门是为佛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其实一进来的两座山峰壁立,对峙如门,就称之为“石门”了。左边的山峰与后面的山脉相连,似蛟龙卧江喝水,称“卧龙山”;右边山峰形如一只静卧的老虎,称“伏虎山”。而换一种思维,左边的山峰奇石嶙峋,古松林立,犹如古代的军营旌旗林立,又称“旗山”,我们左边的山峰沉稳如磐,又圆又鼓,犹如一只大鼓,也有人叫它“鼓山”。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旗与鼓是古代军事上的必用之物,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物都非等闲之辈。元朝末年,一代人豪刘基从这里出山,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大明江山,近代的抗日名将陈诚从这里走出,征战一生,官至五星上将,最后被列为居蒋介石之后的民国第二号人物。 摩崖碑刻写照“别有洞天” 沿路走来,摩崖上刻写各种各样的字体,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这也是石门洞的特色之一。而每一处的摩崖碑刻都书写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晋文学家、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游船停靠石门洞,夜晚做梦,朦胧之间似有一神仙邀他上岸游玩。只见曲径画幽,翠松绿竹成林,青山秀水相映,一泓瀑布从天而泻。次日一早醒来,游兴大增,便涉足探幽,果真发现与梦中一样的“桃源仙境”,于是,诗兴大发,写下《石门新营》、《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岩上》三部诗篇,留刻于石门洞崖壁之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是其中一句,从此石门洞声明远播。历代文人墨客纷至踏来。如: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郑复初、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一大批名人,他们在这里赋诗题词,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书法和旅游价值极高的摩崖题刻。石门洞现有摩崖碑刻117处,是浙江省摩崖碑刻分布密度最大的风景名胜区。
站在石门飞瀑下,凉风里掺着瀑布的清凉,溅的人神清气爽,难怪文学家能诗意大发,写下气势磅礴的诗篇,“何年霹震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 刘基文化炫彩华丽景色 石门洞除了瀑布,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刘伯温文化。刘基,字伯温,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史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伟人,与张良、诸葛亮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军师。 青田,作为刘基故里,在这里,其故事妇孺传唱,其遗迹遍布城乡,全县民众对刘基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而石门洞正是弘扬刘基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实景地。立足4A景区石门洞,串联起石门书院、刘文成公祠、浣纱桥、白猿洞、三立堂、烧饼阁、点将台、伯温传说展示廊等景点,形成一条丰满的刘基文化旅游线,充分展示少年刘基、正史刘基、传说刘基、文豪刘基…… 而在石门洞的山顶,一座藏匿着的山村正在打造以弘扬刘基文化的古村落,一户户人家的外墙都诉说着多年的文化沉淀。村长介绍,村里还在建设村民广场等旅游景点,拉近村民和游客的距离,进一步宣传刘基文化。同时,青田将全国的刘基研究专家来青田举办讲座,及召开全国性的“刘基文化研讨会”、开展刘基学术研讨;并开展刘基文化普查,成立青田刘基研究会,收集整理与刘基有关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新创民间文学,编纂出版《刘伯温传说》等书籍;建刘基人文史迹,如建刘基广场和刘伯温传说浮雕群,修缮刘府祠、石门书院等刘基纪念性建筑。 据悉,今年七月份,为纪念青田建县1300周年、刘基诞辰700周年,刘基故里——青田将举行隆重的世界青大会暨青田建县1300周年庆祝大会、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活动。 石门洞的好景远不止此,郭沫若先生在古稀之年不远万里来到石门洞,留下动人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而石门洞的文化更值得去细细品味,每一位诗人留下的“墨迹”都成为石门洞不可复制的文化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