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崩溃?美称不可能 软着陆有利持续增长 中评社 近期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悲观报道和判断明显增加,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甚至崩溃。对此美国多位中国经济专家不表认同,他们认为,中国适度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其实更有利于可持续增长。 在美国知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1日举行的全球经济展望研讨会上,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蹒跚复苏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的中国,其经济走势对世界有何影响,是最热门的话题。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空(YukonHuang)指出,从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中国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当前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好坏的分歧主要在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近期各方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各种判断,多数预测介乎8%到8.7%之间。如果预言成真,中国经济告别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时代,从今年的9%多降到明年的8%多,可视为“软着陆”。 1997年到2004年曾担任世界银行中国主任的黄育空说,这是一个“好的增长率”,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当成为未来几年中国追求的目标。他认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国经济目前表现实际上好于预期。 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甚至崩溃的危险,黄育空认为“非常不可能”。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中国的帐户平衡表很强劲,目前仍有巨大的顺差和收入,因此政府有应对经济滑坡的灵活性;第二,中国的储备水平处于高位,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坏账率低,政府能够介入国有银行体系,因此中国不会发生别处那样的金融崩溃局面。 尽管如此,黄育空警告,中国必须关注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因素,即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他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泡沫”,不是由负债率过高引起的,而是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经济活动过分活跃滋生的。 黄育空指出,房地产市场放缓,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回软至8%以下,但如果房地产泡沫继续蔓延,买得起的房子不复存在,则更会导致经济年增长率明显下挫至5%到6%,那才是真的“硬着陆”。另一个可能引发“硬着陆”的因素是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可能拉低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鲍泰利(PieterBottelier)表示,目前对于中国经济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硬着陆”不可避免;另一种认为尽管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但北京有能力对付。以他与中国官员和学者接触的感觉,他倾向于后者。他说:“我没看到任何恐慌。他们允许经济放缓,北京能够掌控这些,并防止‘硬着陆’。” 世界银行发展前景集团主任汉斯.蒂默(HansTimmer)认为,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会否“崩溃”,而在于如果世界经济恶化,中国还能不能起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作用。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 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中国地方债务问题,黄育空对中评社记者说,这个问题确实因为2008年的刺激经济计划在扩大,许多人担心当时贷出的钱能否收回是有道理的,因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限。但另一方面,当局对这个问题的大小心中有数,许多银行知道有多少钱是逾期难还的。另外还要看长远,比如基础设施的投入未来长期见效,而中国的土地比俄罗斯等国家要值钱,将来土地价值可用于还债。他说:“这个问题是重大的,但是可控的。” 曾任上世纪90年代中担任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主任的鲍泰利对中评社记者说,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确实比许多人意识到的要更严重,但还不至于使中国金融体系崩盘,因为总额10.7万亿人民币的地方债务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即便这些债务全部违约--这种状况不可能出现,中国经济也依然可以应对。他说:“这个问题是严重的,但他们能照顾到,不会威胁金融体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