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今日推荐 查看内容

实拍“一女二夫”家庭:二夫同助妻接生(高清组图)

2011-12-8 11:36| 发布者: faneuro9| 查看: 667| 评论: 2

摘要: 实拍“一女二夫”家庭:二夫同助妻接生(高清组图) 凤凰网34岁的美国性学家马洁雅(Jaiya Ma)和她的两个男友——49岁约翰?哈诺尔(Jon Hanauer)、45岁的伊恩?弗格森(Ian Ferguson),以及她与伊恩的孩子——2岁半的埃蒙( ...
实拍“一女二夫”家庭:二夫同助妻接生(高清组图) 凤凰网



34岁的美国性学家马洁雅(Jaiya Ma)和她的两个男友——49岁约翰?哈诺尔(Jon Hanauer)、45岁的伊恩?弗格森(Ian Ferguson),以及她与伊恩的孩子——2岁半的埃蒙(Eamon)共同生活在位于加州托潘加(Topanga)漂亮的家里。三人类似“一妻多夫”的家庭,在媒体报导后引发讨论。



马洁雅(Jaiya Ma)和她49岁的男友约翰?哈诺尔(Jon Hanauer)一起生活了6年。洁雅和约翰相识于2000年,当时,他们都参加了一个位于俄亥俄州辛辛那堤(Cincinnati)的密宗瑜伽班。在2001年3月的一次教练的训练课上,他们相爱了。图为马洁雅和男友约翰合影。



洁雅解释说,“约翰当时正躺在地板上,假装是接受训练的学生,然后他伸出手,把我举在他的上面。我们两人都突然有了感觉。这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我们彼此融入对方一样。” 。当二人开始同居时,洁雅已经和一个名为托尼的男人订婚,最终托尼因此事与洁雅不欢而散。图为马洁雅和男友约翰合影。



2006年,在两人同居6年后,约翰催促马洁雅找一个新情人。没过几个星期,洁雅就和44岁的家具设计师伊恩?弗格森(Ian Ferguson)坠入爱河。他们在一个舞蹈培训班上相识。图为马洁雅和男友伊恩?弗格森。



一年后,马洁雅怀上了伊恩?弗格森的孩子。约翰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支持洁雅把伊恩接到他家里住。于是伊恩出资,洁雅和约翰搬到位于托潘加的一处新房子里。三个大人都参加了有关家务和高潮生产的培训课。图为伊恩爱抚怀上自己孩子的洁雅。



不久,洁雅诞下埃蒙(Eamon)。她说,“这是令人难忘的经历。埃蒙出生时,伊恩正抱着我,而约翰和导乐站在池子的旁边。当他生下来后,约翰剪短了脐带。我们三个人都哭了。” 图为一家医院的水中分娩池内,伊恩陪伴洁雅生产,约翰在旁默默注视。



图为埃蒙降生时的洁雅和伊恩。



孩子的出生将洁雅、约翰和伊恩的关系拉的更近,他们决定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图为一家四口。



当洁雅决定重返工作岗位时,约翰自告奋勇充当奶爸,在家照看宝宝。图为洁雅和约翰。



三个人承认,如果埃蒙开始上学的话,问题就来了。但是,洁雅补充说,“当今,有很多现代家庭,它们或有继父或有继母,或者有两个爸爸,或者有两个妈妈。这也许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难。埃蒙无师自通,叫伊恩为老爸。有时他叫约翰为‘约翰爸’或者‘我的保姆’。”



美国《Detail》杂志11月介绍三人关系后,引发大众对“一妻多夫”的讨论,三人也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图为三人做客美国电视访谈节目。



他们接受知名主持人安德逊库柏(Anderson Cooper)专访时被问到:“亲密关系怎么进行?是睡在一张大床上吗?”洁雅回答,三人就像是V字形,约翰和伊恩不会有交集,他们必须分配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连亲密时间都要先规划。约翰则说:“当他们亲密的时候,我通常都会到外面走走。”图为三人在一起。



目前,伊恩已经两岁半了,四人依旧相处得非常融洽。洁雅说:“我非常幸运,有两个很爱我及我小孩的男人;身边有三个父母似乎更好,每个人都在讨论埃蒙是多么的有优势。”她同时补充,“我目前正在寻找新的惊喜,所以,我可能会在将来找一个新的伴侣。但是,我会一直和约翰及伊恩保持关系,虽然这有点麻烦。”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1

感动

愤怒

难过
1

流汗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午夜狂奔 2011-12-9 13:27
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
引用 小五 2011-12-9 03:17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听到最多的是一夫多妻,现在是一妻多夫,想想也是,难道只允许一夫多妻,就不允许一妻多夫吗?晕死

查看全部评论(2)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8-11 20:54 , Processed in 0.023921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