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违法建筑20多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不足7个平方米……一年前,这组数字令人心忧,令人无奈。
但是去年以来,这组数字每天都有变化:
截至今年10月,市区已拆除违法建筑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去冬今春,人均公园绿地新增2个平方米;今冬明春,人均新增公园绿地将达4个多平方米……违法建筑不断减少,人均公园绿地不断增加。
一减一增,一破一立,一拆一建,数字变化背后是城市抓环境的系列行动。“两沿两无”、“两拆两绿”,全面完成四小车整治,拆除实体围墙170多公里,改建通透式围墙100多公里,十大城市公园、八大城郊森林公园和市域绿道系统建设启动……
数字变化更记录城市发展脚步,折射城市转型的身姿。城市的转型升级从环境开始发力,一架引擎勃发启动,向着民生幸福、向着发展空间,提振温州朝向未来的信心。
全城突“违”:行动中辟空间
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企业发展处处受限,另一方面却是违法建筑无处不在,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在温州经济迫切需要转型的今天,城市里的违法建筑,像一条穿在漂亮姑娘身上的“破围裙”,又像附在城市肌体上的毒瘤,损害城市的健康发展。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违必拆,六先拆”整治之前,我市违法建筑总量在3000万平方米以上,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市民都有2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
违建的作坊、违建的阁楼、违建的户外广告牌,面对数量庞大的违法建筑,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不能任其发展,必须彻底拔除城市毒瘤,“违必拆”是为城市发展扫清障碍的利剑。今年4月25日,在“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违必拆,六先拆”的拆违战略,鼓励各区(功能区)积极创建无违法建筑道路,坚持拆后清理和利用相结合,强力打击顶风违建和拆后重建行为。
这是温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拆违行动,不讨价、不说情,违建就要拆,而且要拆大、拆难、拆现形。7个多月的连续拆违战役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政府牵头,百姓拥护。
在鹿城,每月都会创建10条无违建示范道路;在龙湾,每月两次突“违”日,集中力量,横扫辖区违法建筑;在瓯海,拆违“十大亮剑行动”,使违法建筑物遁形。今年6月中旬,全市以拆除每月“十大违建王”为突破口,8、9月份市区拆除的“十大违建王”面积均在90万平方米以上,敲山震虎,震慑了顶风违建的势头。据市城管与执法局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年10月,市区已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91万平方米,其中动员大会后至今共拆除违法建筑646万平方米。眼下,全市拆违又以“两沿”视线范围内的违法建筑为重点,在“准”字上下功夫,特别是那些影响当地项目建设、视觉污染大、安全隐患大、侵占公共空间、影响城市绿化建设的违建要坚决拆除。
经过7个多月连续战斗,全市拆违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每一个违法建筑应声倒地,都为温州的城市发展赢得可利用的宝贵空间。拆违更与建绿结合。瓯海区梧田街道上半年依法拆除的违建棚屋区,经过巧手装扮,如今已是生机盎然的公园绿景;龙湾区永中街道寺西上璜,拆除80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为兴建桥北村商场的安置房和永中街道文化中心,解决了土地难题。
先破后立,这是温州城市转型的必经阶段,“违必拆,六先拆”不仅是消除视觉污染,更为城市空间更加合理化,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城市变整洁了,身边的绿地游园变多了,城市转型升级也有了足够的空间,我们今天的努力,为的就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城绿动:行动中显生机
在绿化翻身仗打响之前,绿化欠账是掣肘温州发展的短板,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旧账。“去冬今春”开局一役,一年新增绿地面积408.5公顷,一年超过过去6年新增绿地面积总和,一年让每个老百姓多了2.2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
一年种了6年树,这是温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植绿行动。
22块荒坡废地改头换面变身靓丽公园,164个街头闲置地改造治理成了葱茏绿园,639家沿路沿河单位拆除墙壁建绿透绿,655处死角盲点变成金角银边……报表上的每个数字,是老百姓生活中真实的变化。无论是九山二期门球场晨练的老人,或是会昌湖畔休闲的青年,亦或是半塘园里嬉戏的小童,他们都用自己所见说出城市的改变。
隔三差五,家住杨府山公园旁边的陈老伯就会到公园来捕捉变化的细节。从一片烂摊子,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再到吐露新枝的绿树、轮廓渐成的水池,到游步道块块崭新的条石,生气勃勃的绿化小品……伤痕累累的山体穿上了“绿衣”,公园渐绿了眼帘,晨练的街坊四邻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变化。
“今年最忙的工地不是搞房地产开发,而是在建公园。” 陈老伯觉得温州历史会记住这一年,城市版图渐显绿意,全城绿动的行径里,看到了温州环境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但这仅仅只是开局。
今冬明春新的一轮绿色行动,增绿将超1000公顷,人均新增绿地4平方米,片片新绿让城市绿底渐浓郁,让绿色肌理更明晰。建绿不仅以加速度持续,而且将更广范围的城市版图纳入绿色空间,将绿色的气息延展到市民生活的领域,一场“揭疤栽花”行动,将拆违绿化的工作引向深入,让城市中脏点乱点烂点成为环境改变最耀目的亮点。不仅仅如此,十大城市公园,八大森林公园和绿道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两拆两绿”、“金角银边”、单位小区绿化和小游园建设,做到有空必绿、有地必绿、应绿尽绿。
在不远的将来,卧旗山、茅竹岭城市荒山、垃圾山将变成一座座森林公园的代名词;老城区街头绿地、滨水绿地,新城区加快发展山体公园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充分展示城市景观环境风貌。在《温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中,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按照规划,3年内,中心城市范围将新建、续建41处公园绿地,总面积达2311.36公顷。
整治四小车 :行动里见秩序
“以前值班接听报警电话时,事故七八成都与非法‘四小车’有关。整治‘四小车’以来,这类事故明显下降,道路秩序‘拎清’不少。”市交警四大队二中队交警张瑜看来,“四小车”整治前后,最大变化是秩序:在他所在大队辖内,即使是昔日大量集聚“四小车”的仙岩、瞿溪等地,如今“四小车”也鲜有出现,特别是白天上班时间,基本已经无影无踪。
张瑜的感受并不是个例,自今年6月1日开展市区“四小车”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城市环境的日渐“拎清”,秩序的改变有目共睹。
近年来,市区“四小车”大量增加,尤其无牌无证的非法车辆剧增。根据上半年时的统计,当时市区有无牌无证机动三轮车3万余辆,无牌人力三轮车约2万辆、无牌残疾车1000余辆。这些车辆往往聚集在码头、车站、医院、学校、商圈、工业区等交通繁忙、人流密集的地方,不仅加剧了道路拥堵,带来了一定的治安隐患,同时也让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整治的社会问题。对于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温州来说,这一“沉疴”,不能也不应该“兼容”。
正是着眼温州城市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四小车”整治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今年破难攻坚“七大硬仗”之一。“四小车”一度被认为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全市上下拿出了空前的决心和努力。以交警张瑜带领的四大队“四小车”专项整治小分队为例,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该小分队9个人着重在空当时间出击,有时早上6点刚过就已上路,有时晚上12点才结束查处,结合大队日常管理,形成全天候的打击态势。截至目前,该小分队已经查获近5000辆非法“四小车”。
这样的工作强度,只是“四小车”整治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坚持严格执法与人性化管理,以堵疏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彻底整治“四小车”,公安、交警、交通、运管、残联、财政、民政等部门在严厉打击非法“四小车”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扶救助措施,解决残疾人车主生活保障问题,帮助解决“四小车”人员就业问题,通过发放补助金、一定数量三轮车换置一辆出租车等措施,确保了整治行动的顺利平稳推进。截至9月底,市区已报废回收摩托车7795辆,淘汰有牌人力三轮车2162辆,查扣非法“四小车”23409辆,706名市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车主签订了车型置换和不参与非法营运承诺书,成效显著。
目前,整治重心正逐步移向长效管理,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个别“漏网之鱼”的打击,严防返潮,进一步净化城市环境。这一场硬仗,不仅仅让有形的城市道路变得“拎清”,更让无形的城市发展之路愈加平坦广阔。
环境改变:行动背后有深意
又一块违法广告牌被拆除,又一堵遮丑围墙被推倒,又一片非法建筑被清理,门前又多了一棵树,附近又多了一个公园……从洁化绿化入手,从拆违整治突破,一块块“疮疤”变成一朵朵“鲜花”,老百姓生活的环境每天都有新变化。
见微知著,环境变化呼应的是城市大转型。
没有拆违绿化,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改善,就没有城市品位和档次的提升,就没有高端要素的集聚,也就没有温州的转型发展。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曾指出,温州发展相对变慢的症结,不在经济本身,而在于政府与社会转型的滞后,没有营造起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经济生态系统,必须从优化环境入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正基于此,环境建设启动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引擎,温州正蓄积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力量,扬弃传统发展之路,直面老百姓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追求。
这种力量首先源于发展理念的改变。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之间共同的落脚点,是政府行动与民意拥护之间共同的蓄力点。抓环境被摆上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关乎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题中之义。
这种力量也源于机制体制的改革。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建立十大机制,健全完善了统分结合、分级负责的工作责任体系;领导带头、六督联查的工作推进体系;零报告、十抄告等联动配合机制;定期评估、排名公布的工作考核体系等等,一系列办法让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这种力量更源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凝结。爱绿、护绿、植绿、养绿的队伍里,少不了老百姓的身影;自揭疮疤,自拆违章、自掏腰包、自建绿地,环境改善的成果中少不了老百姓的支持。城市变美的号角下,城市中的个体改变漠视的态度,改变往日不文明陋习,以主人翁姿态关注城市环境,共同为环境建设出力,也共同分享环境优化的红利。
不难预见,城市环境建设的跬步里更积累着温州至千里的力量,它既可能是温州转型升级的冰山一角,它更可能是引发温州新一轮转型升级的蝴蝶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