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春,布鲁塞尔。掌声响起在欧洲议会大厦会议厅。正在这里召开的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常务理事会通过一项决议:正式确定《欧洲华人之歌》为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歌。
掌声中,坐在会议厅最后一排的一位中年人成了人们目光注视的中心。前来采访会议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他。他,就是西班牙3e公司集团总裁、《欧洲华人之歌》的词曲作者王绍基。
王绍基原名王少基,自幼爱好音乐,却立志要做工程师。考入温州四中初中部后,他因为会演奏乐器而被高中部的乐队队长和老师们看中,从不收初中部学生的校军乐队第一次为他破了先例。他于是成了温四中建校四十多年来年龄最小的军乐队员,并从此走上了音乐之路,和音乐相随了几十年。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他曾经插队到温州郊区的三溪曹棣。在那里,年仅十六岁的他和伙伴们一起,以自己创作的节目使其所在地的演出队争得了、而且长期保持着温州地区的样板队资格。市、地区、省、大区、直至全国的各级调演和汇演,使他既开阔了视野,又结识了许多热心的老师。 1970年,温州市决定抽调他回城搞音乐创作,当时,上山下乡运动尚处在最高潮中,如此大逆潮流的举动实在是不可思议。尽管如此,经过地市“革委会”和文化局的再三努力,温州历史上第一份抽调下乡知识青年回城的调令终于还是下达了。
对于王绍基来说,1975年是他命运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被保送上了大学,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音乐殿堂。谦虚好学、尊敬师长的王绍基至今还念念不忘在成长之路上关心过他的恩师,像中学时代的李孔霖、林虹、胡成辉、李明云、鲁剑光等老师和大学时的导师靳卯君。靳卯君老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不仅教书育人,还介绍他认识了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与何占豪。
1985年, 36岁的王绍基告别了他酷爱的艺术舞台,从故乡温州来到了西班牙。在陌生的南欧大陆,等待他的是举目无亲的孤寂和言语不通的苦涩。为了谋生,他曾走街串巷,以摆地摊维持温饱,曾在人来熙往的地铁车站拉小提琴,并日日夜夜奔走于服装厂和餐馆之间,他还在腿部骨折、裹着石膏的情况下,单腿开车做推销,吃干粮、睡车厢,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西班牙的每一座大大小小城市。在生命里程中这次崭新的洗礼中,他与生存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得以凸现。
1987年,王绍基被推选为西班牙首家华商总会第一副会长。在处理两宗中国进口商品的退货事件中,他第一次显示了出色的公关策划能力。但小打小闹总满足不了王绍基的远大抱负, 80年代末他只身闯入了一家以提供瓦斯切割技术与工具而著称于世的大型专业公司――西班牙萨伊仕公司的大门。年迈的外方老总被这位英俊青年丰富的阅历、睿智的谈吐、稳健的作风吸引住了,当即拍板,让王绍基与他的儿子共同组建一家专营东方商品的贸易公司。在这家名为“索米柯”的公司里,王绍基出任东方部经理。凭着中国人特有的机智灵活和细致务实的作风,他迅速打开了贸易新局面,大批东方商品的输入也好,瓦斯切割工具的输出也罢,样样得心应手,他飞中国,去日本、访台湾,将当时世界领先的气焊切割技术引进中国,该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开发计划。由于大量中国商品的源源流入,他与爱妻潘灵在马德里市郊卫星城还开设了首家华人百货商场,并设立了大西洋公司。新的机遇从此为他展开了令人心动的篇章。
1991年,王绍基以特有的洞察力捕捉商机,以5600万西币的代价取得了92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头部以上用品全球特许经营权。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和协作经营,王绍基充分领略了国际商业界运作的无穷奥秘。当三百万顶标有奥运标志的帽子,还有太阳镜、项链等产品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大洲时,“帽子王”的美称使王绍基一时声名远扬。从奥运会指定产品的生产销售中,他第一次品味到品牌的内涵,也使他在策划、计算和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尽管大西洋公司启动初期,他窘迫得只有一个公司的徽标,但卓越的理念、出色的运作,加上奥运会的知名度,使得这次风险创业所积累的无形资产,为王绍基今后的事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届奥运圣火虽然熄灭了,但一个庞大的商业机遇却正朝王绍基徐徐展开。西班牙一家最大的石油公司找上门来,请王绍基为两千多家公路加油站内的超市作商品总策划和总代理,经营范围从生活用品、旅游用品、汽车专用品到相关产品。从此,王绍基赢得了一个固定而庞大的消费市场。合理的布局、丰富的品种、出色的广告、精心的策划、全方位的开拓经营方式,每年近二千万美元的资金运作,使他连续数年来荣获西班牙“毕埃蒂”国际信誉金奖、瑞士“奥沃”技术成就银奖、国际塞泊莎石油营销合作奖等商业大奖。目前,一个集商品供应、服务维修和知名品牌为一体的现代营销网络已遍布西班牙王国的每一条公路,而王绍基的经营领域也从礼品扩展到机械、机电、家电、光学仪器、房地产、营销策划、仓储货运、投资服务等诸多行业,3e国际集团正以雄厚的实力和崭新的规模出现在欧洲大地上。如今,3e国际集团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商业集团威特公司在西班牙的总代理,凭借它极佳的商业信誉、经营网络和优质服务正日益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国的商业合作伙伴。
1998年,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征集会歌。有人建议他抽空为欧洲华人写点儿什么,谁知这一下竟然触发了十几年压抑在他心底的滚滚波涛。他这一生即兴创作的歌曲不下几百首,而这次他却沉思酝酿了一个星期没有动笔。一周后,《欧洲华人之歌》从他的心灵深处倾泄而出,歌词和曲谱同时产生在了他的电脑上。正如他后来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在欧洲十几年的亲身经历,使我能准确地理解我们欧洲华人共同的感受和抱负。我把这首歌献给欧洲所有的华胞朋友,希望她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