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保险局对医生诊金提出批评,指责41%专科医生超额收费,从而令众多患者加重财政负担。
目前,与一名按疾保局规定收费的专科医生约定看病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越来越多外科、妇科和耳鼻喉科医生选择二级收费制度,即自由定额的诊金体制。 二级诊金收费体制,只有部分金额可获疾保局报销,但补足保险公司往往不予退还余下费用。根据全国疾病保险金库(Cnam) 5月17日发表的调查报告,2010年采纳超额收费做法的普通科医生为11%,而专科医生则高达41%,包括绝大部分的外科医生。 这种趋势与日俱增,自疾保局1980年批准二级收费以来,愈多年轻专科医生选择该体制,即使必须多读两年医书才能获得这种资格,亦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2010年10名新医生中有6名采纳这一可以多赚钱的收费体制,其中有84%刚刚自立门户的耳鼻喉医生,66%妇科医生,和66%麻醉科医生。 由此一来,患者越来越难于向专科医生求诊,尤其是此类诊金仍继续上升。1990年,二级诊金只超过疾保局规定额的25%,如今已升达54%,亦即154欧元的诊金,只能获得疾保局报销100欧元,该体制已导致疾保局支出25亿欧元。 疾保金库总经理洛克汉姆认为,须拉响警钟,指明有必要在结构上进行改革,与私人医生谈判应在夏季前结束。疾保局多年来一直要求成立优化体系,外科、麻醉、产科医生应按疾保局定额完成30%的看病任务,补足保险业则须报销更多的超额诊金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