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与思考] 信用革命:三不敢的信用消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0: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岁末年初,多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接连出台,带动了市场的繁荣。相对于其他政策,商业赊销尽管一直在提倡和引导,却始终难以广泛推广。原因何在?
理论界通常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政府不敢推、企业不敢做、老百姓不敢要。而笔者认为,不必等到信用体系完备以后再推行商业赊销,恰恰相反,推行商业赊销有助于信用体系的建设。
政府:信用风险可以分担
商业赊销是商业企业发起的,以促进销售为目的的,先提货后分期或一次性还款的一种信用销售方式。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先不掏一分钱,就拿走想要的商品,然后再分几期或者按照其他约定方式进行还款。
2008年11月26日,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7措施促进消费,呼吁扩大赊购赊销,促进信用消费。但是后续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没有推出,表现出一种慎重的和负责的态度。
为什么不马上启动呢?我们都对美国透支消费造成的后果心有余悸。已经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初步显现的信用卡危机,让我们几乎到了谈信用色变的地步。
更何况,商业赊销相对于消费信贷来说,虽然在消费者端没有明显不同,但是在发起方存在显著差别。消费信贷的发起方是银行,有着一整套的控制风险的操作规定和管理办法。而我们的商业企业,在控制风险方面的经验会差一些。
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措施得当,商业赊销的这个劣势,反而可能成为优势。因为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的出口或者消化风险的能力。
首先,由于管理水平不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商业赊销的坏账率的确高于银行贷款的坏账率,但是这不等于说商业赊销的风险更高。因为银行的主要收益是利差和手续费,毛利率是以1%的倍数计算,而商业企业的毛利率,由于行业的特点,是以10%的倍数计算的。因此商业企业天然具有比银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假如坏账同样高到10%,那么银行由于利润率低,将造成亏损,而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这10%坏账,仅仅相当于打九折销售。
其次,不论消费信贷还是商业赊销,其使用者都是最终消费者,而商业企业更贴近和了解最终消费者。所以商业企业在判断消费者信用和控制风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目前的大型百货商场,都有一整套客户管理系统。一个大型百货商场的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10万到30万不等,其中长期稳定的客户,能够达到3万到5万人。对这些客户进行商业赊销,其风险本身就小于银行对社会广泛发行贷记卡的风险。
当然,无论如何,商业赊销的风险都是存在的。在既定风险口径下的赊销,其风险值是一个客观的概率值,不能被化解,只能被分担。由谁分担呢?由商业企业来分担,用商业利润来弥补信用风险。中国的信用消费,不能走美国的路,而是要发挥信用消费的指向性这一特点,搜集规模需求,降低商业企业和全社会的成本。
企业:折扣再多也能赚钱
可能有人会问,在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商业企业的经营已经遇到了困难,不敢做商业赊销,至少积极性没有家电下乡高。因为赊销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是企业自己的钱,产生了财务费用及利息成本。如果应收账款过大将导致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弥补拖欠不得不过度贷款或融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让商业企业再损失部分利润来分担信用风险,企业是不是更加不敢做了?
不是这样的。
首先,商业企业确实在经营上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商业和服务业行业,是目前整个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而且商业企业在此前若干年,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和利润,完全有能力提供一定量的商业赊销。
其次,现在我们商业企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现金流的问题,而是如何想办法,让更多消费者来买更多的商品。这才是商业企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中,在内需持续乏力的条件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利润并没有硬损失。商业企业的折扣是对特定人群的确定需求的回报,并不是让利。让利是普惠的,而折扣则是针对老客户或者大客户的特殊价格政策。让利直接减少了商业企业的利润,而折扣本身是符合自身内在的价值规律和价格体系,不见得也不应该使商业利润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商品的价格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在内的价格体系。除非是不应该以批发价卖出的情况,否则我们不能说企业将产品用批发价卖出去就亏了。
对于绝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买1件商品还是买10000件,肯定在价格上是有差别的。所谓“一件也批发”,其实只是宣传上的一种误导。如果对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以“批发价”来购买,“批发价”实际上就是零售价了。如果买得更多,还会有“批发价的批发价”。
商业赊销,就是可以利用其记名功能,把零散的需求搜集起来,变成规模需求,反向配置给供给方。商业企业对这样的需求是应该打折的。如果以计提风险资本金的方式,作为抵抗风险的手段,本质上就是相当于打折销售。
假如商品能够确定地销售出去,并且覆盖掉信用风险,维持比较低的坏账率。商业企业怎么会不敢做商业赊销呢?高兴还来不及呢。
百姓:重奖之下必有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支付形式仍然是现金交易,商业信用销售不足20%,信用消费程度最好的上海地区也只达到达48%,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也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
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卡支付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0.5个至0.8个百分点。那么,如果我们充分挖掘信用消费的潜力,将其在消费者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3到4.8个百分点,以2007年GDP总量25.7万亿元计算,将拉动GDP增长0.77万亿元到1.24万亿元。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立刻实现如此显著的拉动效应,但启动最终消费者普遍选择信用消费,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解释是,中国老百姓有着过日子“量入为出”的消费传统,尤其在社保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就算可以先提货后还款,老百姓也不敢选择透支消费。
不过笔者认为,老百姓不积极进行信用消费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
2003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担心过老百姓可能不敢进行信用消费。但是最终的结果,跟我们预先的想象,并不完全一致。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8910.47亿元,为2006年同期的3.5倍。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已达223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72889.69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增速继续加快, 借记卡占比继续降低。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信用卡的发卡量增速在加快,但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看,还是不如借记卡的数量。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2.15:1,老百姓的确没有普遍选择信用消费。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与社保体制的完善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最大的可能是,老百姓消费的动力还不够。也就是说,消费没有奖励,老百姓不愿意选择消费上限,只要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就可以了。
如果商业赊销如同消费券一样,是有奖励的,消费者就愿意选择它了。例如2009年1月5日,上海的12家家电企业、1家家电连锁企业和8家银行,联合开展了商业赊销活动,通过工厂降价、商家折扣、银行免息的模式,拉动消费,抱团取暖。银行为购买家电的消费者提供零利率、零首付、零手续费的分期付款业务。如果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家电,银、企、商三方给予消费者的优惠幅度最高达到30%。
需要注意的是,12家家电企业、1家家电连锁企业和8家银行,消费者的选择权并不算多,也许积极性将因此受到影响。笔者建议,鼓励社会公司建立赊销平台,兼容大中小商业企业,在用一定优惠搜集到老百姓规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增加老百姓的选择权。
打消了上述三个不敢之后,商业赊销不再有后顾之忧,将成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14 16:15 , Processed in 0.023890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