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讨论] 赵淑侠谈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4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外華文文學的界定
西方有句名言:〔移民便是文化的擴張〕。二十世紀的下半期,中華文化隨著中國國情的的變動,呈現漸進性的向外擴張,60年代初起始,台灣有大批青年前往美國留學。異國生活寂寞而思鄉情切,能提筆為文的就以文學的方式,將他們的苦悶抒發出來,寫成散文或小說,寄回台灣發表。造成一時的文學時尚,被稱作〔留學生文藝〕。為何稱〔文藝〕而不叫〔文學〕?原因不得而知,想來可能是,在那個政治掛帥的時代,這類作品的題材被認為不夠厚重的緣故。不過後來這類作品終被認為達到了〔文學〕的高度,很自然的,由〔留學生文藝〕變成〔留學生文學〕。
〔海外華文文學〕一詞出於大陸。說句不怕冒犯的話,60年代的大陸文壇已呈癱瘓現象。70年代文革結束之後,各式各樣的〔傷痕文學〕才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到70年代末期開始選擇性的引進少許〔留學生文學〕,如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豔〕。我個人的作品也算〔登陸〕相當早的。1983年北京友誼出版公司出版了長篇小說〔我們的歌〕,反應不錯,接著又出短篇小說和散文集四,五本。當時也有幾位文壇前輩,如蕭軍,端木蕻良,李輝英等為文鼓勵。記憶中他們都沒用〔留學生文學〕這個名詞,只說我是〔旅居瑞士的女作家〕。
1980年代中期,我在一篇文章上讀到:說是汕頭大學成立了一個〔汕頭大學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那是我初次知道有〔海外華文文學〕這個名詞。這個〔中心〕無疑是要把這些身居海外,專寫海外華人的文學,當成一門學問來研究。我們這群在異國他鄉長年書寫的人,自然感到鼓舞。事實上〔留學生文學〕一詞絕對不足以形容這類作品,我們的題材也絕不僅僅是自己身邊的那點事。〔海外華文文學〕包括面廣,面向遙遙海外的全體華裔,較更貼近我們的情況。那時我很注意海峽兩岸的文化動態, 1985年看到《華文文學》創刊號,得知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刊發臺灣、香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的作品和評論,也讀知刊物的主編叫陳賢茂,和〔汕頭大學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是同一人。自此之後〔海外華文文學〕逐漸取代了〔留學生文學〕一詞。時至今日,〔海外華文文學〕已是通行於兩岸三地及整個海外的名號。〔海外華文文學〕雖然包容廣泛,卻也不是全無界限的。界限在於〔華文〕二字。〔海外華文文學〕指的是旅居海外的作家,用華文創作的作品,如果是用他種文字,縱是出於華裔之手,亦不能算做〔海外華文文學〕。譬如〔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章中即擅明:〔僑居歐洲各國以華文從事寫作之作者﹐均得申請加入本會〕〔注1〕。
〔華文〕本是中文,海外華文文學的成長,表示用中國語文創作的文學巳經跨越國界,更行更遠,枝幹縱橫。從荒涼的初期到今天,海外華文文學的生態一直在變:一種文學型式走了四五十年,不可能沒有變化。目前文學學術界正討論〔新移民文學〕之說。所謂〔新移民文學〕,指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自大陸改革開放後經過各種途徑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他們在生活了幾十年的原鄉來到一個陌生而嶄新的天地,因文化迴異而產生的困惑與茫然,由生存的種種現實問題,促成的焦慮甚至心理偏差,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許多故事,這正是〔新移民文學〕發揮的內容。事隔一個時代,歷史背景,政治情況、經濟能力等方面皆有改變。因此〔留學生文學〕時代的故事不見得和〔新移民文學〕相似,也許根本就相距甚遠。但無論怎麼遠,作品的內容、情感特點、文學特點等角度,都離不開海外華文文學的範疇,則是毫無疑問的。
由最初的〔留學生文藝〕走到今天的〔海外華文文學〕〔新移民文學〕,回首來時路,不無感慨。曾在〔中國圖書商報
〕上讀到一篇文章內容如此:〔海外作家與內地讀者〔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始於1980年代初期
一批旅居海外的台灣作家如聶華苓、於梨華、趙淑俠、陳若曦被相繼介紹到內地
他們充盈著思鄉之愁和藝術之美的文學作品,為經歷了長時間封閉和禁錮的內地文壇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
猶如一片神奇的新土地。作為內地最早引進台灣海外作家作品的出版人之一,
現任南海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的張桐,在回憶起當年這些作品首次進入內地,引發巨大的轟動效應時
依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當年海外作家在內地的盛況
真真可以用‘相見恨晚’來形容〕〔注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12 21:13 , Processed in 0.025713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