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州] 温州人海外奋斗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1: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猫头老鹰 于 2012-10-30 02:05 编辑

        温州人海外奋斗史:筚路蓝缕 创业海外  
                                                     
                                   2012年10月29日 09:19:47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


核心提示:千百年来,一代代温州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惜背井离乡,闯荡异国他乡,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温州人海外奋斗史

二战时期,温州青年和法国女子结婚成为一种风尚。资料照片
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总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舞狮等传统方式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这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常锋 摄
洞头紫菜、快鹿味精……这些温州的土特产,伴随着海外温州人的足迹也行销到世界各地。 常锋 摄


  温州网讯 自瓯越先民建东瓯国以来,温州境内人口迁徙不断,但从早期的徐人、越人、楚人和闽人入瓯,到“永嘉南渡”而来的北方士族,都属于迁入型移民。至唐宋,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趋繁荣和疆域的扩展,中外交往更加频繁,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便有了与海外直接通商贸易的渠道,温州港亦一度成为官方指定的开放口岸。在此大背景下,温州人揭开了走向海外的序幕。
  温州海外移民先驱
  首推官至高丽礼部尚书的周伫
  翻阅已知的典籍文献,有姓氏可考的第一位温州海外侨民当属永嘉(今温州)商人周伫。据郑麟趾的《高丽史·周伫传》记载,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周伫放洋北去,到达高丽,后结识当地人并被举荐到高丽王朝而重用,弃商入仕,官至礼部尚书。这是华人至当时止在海外参政获得的最高职位;南宋末年俞文豹的《吹剑录外集》又载,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永嘉人王德用因科举屡试不第,遂与胞兄德明“尽卖其田庐”,携带物品,赴交趾(今越南北部)经商,拜见交趾国王。国王以其“才艺而敏”而“厚礼留之,遣乃兄国”,遂侨居交趾;又如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永嘉人正念(号大休)随兰溪道隆东渡日本,传临济宗,历任禅兴、建长、寿福、圆觉诸禅寺住持,居日本约20年后圆寂。他创立了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的佛源派(也称大休派),为镰仓禅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南宋末代宰相陈宜中系永嘉人,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抗元失败后,从占城(今越南南部)避居暹罗(今泰国)以图借兵复国,终未成;此外,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称:“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往来数十年,未尝失时。”随元朝政府友好使团出使真腊(今柬埔寨)的永嘉人周达观在考察当地社会时,遇一位薛姓温州同乡,而彼则“居番三十五矣”。由此可推断,宋元之际,出洋、定居甚或与当地人共同生活繁衍的温州人渐多。
  中古温州侨居海外为文字记载者数量虽不多,移居海外缘由或因经商或因谋生或因传教等,然多为有才之士,并在他邦颇有建树。
  1293年,元政府撤销了温州市舶司,并入庆元(今宁波)。温州港对外开放被迫停止,但中外贸易并未断绝,即便是实行严厉的“海禁”、“迁界”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明清时期,温州人仍未中断为经商而闯荡海外的活动。如清代的孙雨人在《永嘉闻见录》中记载了温州人王谦光经营海外贸易的事迹,“王谦光者,温州府诸生也。家贫不能自活,客于通洋经纪之家。习见从洋者利不赀(少),谦光亦累赀(资)数十金同往,初至日本,获利数十倍。”
  纵观近代温州
  贫苦人家是移民主力军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国门洞开,恰遇资本主义发展上升阶段,西方各国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国内落后的社会经济压力和西方列强的“招募”诱使下,包括温州在内的近代中国乡村的人们迫于生计而远涉重洋。如1847-1866年间,“有洋人到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地方,招有十几人同到澳门”,再送到古巴哈瓦那种植园做苦力。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以及1877年瓯海关设立后,洋货长驱直入,洋行纷纷开业,极大地破坏了温州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结构,使得众多破产的农民或手工业者被迫远走他乡或出国谋生。如历来以土靛染布为业的文成县李林乡光明村村民因无力与外国染料业竞争,纷纷失业,以致他们不得不通过亲友关系,离乡背井、前往国外谋生。这是当时温州山区出国人数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近代温州史,温州人闯荡海外的执著跃然纸上,海外温州人的艰辛生活历历在目,移民规模呈现阶段性、缓慢式增长态势。近代温州百年尤其是作为通商口岸的70多年里,出国人数总体呈攀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移民规模明显扩大,乃至产生两次移民高峰。第一波在1919-1924年期间。仅1920年冬到1922年春,温州、处州(今丽水)两地赴日本卖伞和石货的行商多达3500人以上,到日本做工的乡民数量更是暴涨。这波移民潮因1923年9月发生的日本关东大地震,以及其间有众多温籍旅日侨胞被驱赶或残杀而渐息。第二波移民潮在1929-1939年期间。文成县在此10年间就有786人出国,1936年1月在马来亚丁加奴龙运铁矿当苦力的温州人超过千人。但“二战”的爆发,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温州人出国道路再度中断,不但出国人数骤减,连已侨居海外的部分华侨也因躲避战火或支援国内抗战而纷纷回国。
  移民海外的渠道以海上交通为主。1877年4月,英国怡和洋行所属康克斯特(Conquest)客货轮驶抵温州,首次开通了温沪航线。此后,温州港又陆续开通至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南通和镇江等国内航线,以及日本、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国际性航线。1919年9月,旅波兰归侨王岩郎“到温州乘海轮去上海,……下旬乘外轮从上海启程,途经32天抵达法国马赛,再从马赛到巴黎”;新加坡归侨胡有志则是在“1935年古历正月二十日,……从温州乘货轮经过两天两夜到达厦门,船费是7块银元。……从厦门出发坐了九天九夜的轮船到达新加坡。”
  移民目的地以日本、南洋及欧洲为主。宋元以来,温州与日本时有贸易往来,两地海程相近,加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瓯海、瑞安山区农民和手工业者前往。但随着日本当局排华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关东大地震中无辜华工遭残杀后,温州移民转向东南亚和欧洲。1924-1949年间,乐清县出境人数总计670人,其中前去日本的仅40人,到达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有408人;1927-1936年间移居欧洲的文成人有306人,占该县1949年前旅欧华侨总数的79.3%;丽岙镇1929-1937年出国的303人中,除1人去新加坡外,全部流向欧洲的法国、荷兰和意大利。
  移民群体以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为主。文成、瑞安、瓯海等山区的无地或失地农民远赴异国他乡,以出卖劳力,以开矿、做木器、种橡胶、种菜、养猪以及从事小贩、行商为生。旅居印尼和新加坡等地的乐清籍华侨虽靠做木工之技获得较固定收入,却同样充满心酸。他们一天干活12个多小时,所得工资除去吃饭、住宿等费用所剩无几,晚上还要睡“料凳”。甲午之战后,一批才识之士受富国强兵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或为追寻革命或为深造学术而赴日本和欧美留学,成为近代海外移民中的特殊群体。从1898年开始,王鸿年、石铎、陈蔚等相继考取官费留学生,成为近代温州第一批留日学生。此后,温州社会“留日”风潮兴盛。至1911年,温州地区出国留学生者就有130多人。这一时期,除留日外,温州尚有部分人留学欧美。
  出国,对近代温州农村的许多人来说,实为生活所迫而寻找的一条求生之路。但即便如此,至新中国成立,温州海外移民总量也不过3万左右,真正规模化、群体性、连锁型的海外移民现象,产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新移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1984年温州被确立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温州地区再度掀起出国热潮,11个县(市、区)都有人走出国门,文成、瑞安和瓯海成为重点侨乡。温籍侨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约5万人发展到1987年的9万多人(除龙湾区外),再从2005年的42.5万增长至2009年的50多万。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几个拓展到如今的110多个,从西欧到北美,从澳洲到非洲,几乎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邂逅温州人,每个场合都能传出温州话。30多年来,温州海外移民不仅总量飙升,移居范围扩大,而且出现了“家族化移民”现象。文成籍侨领胡允迪及其下代提挈赴欧的亲友多达415人,侨领郑珍存家族成员的近九成(158:178)定居国外。目前,温州海外移民家族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大中城市都有集居或散居。
  改革开放后出国的温州新移民,无论在移民动机与移民类型上,还是在文化程度与职业结构上,都和以往移民有显著差异。
  近代移民绝大多数迫于生计而闯荡海外,生存是头等大事。新移民们则以“家庭团聚”、“继承财产”、“劳工输出”乃至“旅游探亲”等方式,成批奔向海外。近5年来,以投资、商务和留学等创业方式移民海外的人数明显增多。据2006-2008年数据统计,温州商务出国人数达15933人,留学出国2985人。
  改革开放后的出国者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初高中学历占很高比例并出现大学及以上高学历。1995年,鹿城区七都镇海外华侨华人中有406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占全镇华侨总数的7.18%;1995年在美国的瓯海籍华侨华人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7人,其中获博士、硕士学位,担任教授、工程师的有19人。据市侨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外温籍专业人士多达8000余人。
  海外温州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转变,直接促动了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变迁。第一代华侨的主要经济行为是做苦力和“卖散”式的小商贩生意;第二代华侨则跃升到相对固定的中餐、皮革、服装等行业;如今,第三、四代的新移民们突破了老华侨以“三把刀”为主的传统行业的取向,开始涉足居住国的各行各业,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1990年移民意大利的陈朝霞就是从餐馆打工起步,逐渐拥有自己的餐馆业,2005年又创办了意大利灵达地产公司,2011年开始投资文化产业,合资创办了意大利侨网,2012年被授予“全球华人杰出创新企业家”称号;瓯海丽岙籍华商黄学胜1978年移居法国,从送货工到开皮包、服装等专卖店,继而从事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最后转轨商业地产。2010年,由其创办的欧华集团成为在欧洲首个上市的华商企业。可以说,联合创业、进入主流社会成为当下温州海外移民的追求目标。
  随着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海外温州人组建侨社以联结祖国、联络乡情,加强团结、服务侨胞。从1923年创立最早的社团——新加坡温州同乡会开始,90年来,300多个温籍侨团遍及天下。从旅法华侨俱乐部到法国华侨华人会、从瓯海同乡会到旅荷华侨总会,从罗马华侨华人联合会到巴西里约华人联谊会,直至欧洲最大的、也是全球唯一的一个跨国洲际华人社团组织——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都是温籍侨领创建或主持过的有影响力的侨团。温籍华侨华人不仅通过侨团维护同胞权益,还积极创办中文学校、中文报刊、中文侨网和华语电台,发出温州人的声音,弘扬中华文化。西班牙马德里中文学校、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欧华时报》、意大利侨网和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等,都是温州海外移民的大手笔之作。
  海外温州人既商行天下、团行天下,也智行天下、善行天下。他们以商界为根基,群聚科技界、进军司法界、问津政坛。身兼三个“院士”称号的永嘉籍旅美学者徐遐生、美中律师协会首任会长陈小敏、美国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建南等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海外温州人不仅凭借自身的智力与财力跻身当地上层社会并贡献侨居国,而且成为中外交往中的重要民间大使。有打响“海外华人反独促统第一枪”的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张曼新,有推动温州与普拉托缔结友好城市的旅意侨领张力,有把温州产品全面打入西非市场的旅贝宁华侨林秋兰,有促成丹麦亲王访问并提升温州知名度的旅法侨领戴任胜……他们的行为举止不仅证实了温州人的开拓精神,更展现了温州人良好的国际形象。
  千百年来,温州人移民海外的旅程,是时空之旅、跨越之旅,是生存之旅、创业之旅,更是传奇之旅、未来之旅。徐华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5-5 08:32 , Processed in 0.024448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