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政寻梦法兰西:莫迪里阿尼(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6: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雨蒙蒙,驱车两百多公里,到里尔去看莫迪里阿尼。

主要是探究:哲学家的美学与艺术家的美学到底有何不同。



我以为,莫迪里阿尼,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历史走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拐点。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艺术积雨云层越来越厚的巴黎,忽然风云际会,大批优秀艺术家云集,他们在这里交流、踫撞、借鉴、创新,以自己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追求,去拓荒精神疆域,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莫迪里阿尼,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天生就是绘画和雕塑的材料,虽然他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默默无闻,且一生为疾病所累;虽然他曾经独树一帜,却最终却没有逃脱贫穷的宿命;虽然他短暂的一生劫数不断,但命运并没有使他退缩:他藏在精致线条、柔和色彩和高雅品质的象牙塔里乐此不彼,就像他不曾受过任何世间琐事的纷扰一样。

这个在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小镇上出生的美男子,是个短命的绘画天才。

美学从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命题与方法,逻辑演绎与语义分析,都从属于哲学。

而艺术家的美学与思辨无关,与逻辑推理无关,与范畴与概念无关。
艺术家的美学是创作美学,是灵感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不以理论建构为鹄的,而只为生命激情的燃烧寻找火山口。



莫迪里阿尼属于二十世纪初在巴黎被称为“该死的画家”这个下层艺术圈,他的作品虽然受到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和原始主义的影响,却没有像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或战后的康定斯基那样,成为绘画革命视觉上的先锋,他只是不断地用简练明快、纤细流畅的线条与近乎平涂的色面结合,以表现人的体量感与矜持感。

莫迪里阿尼的最大特色是大胆创作裸女画,这曾受到当时保守者的严厉批评,乃至围剿。

是的,莫迪里阿尼之前,谁见过这样画女人?!



她们确实很祼露,但没有情色;她们的确很冷艳,有的甚至勾魂摄魄,但却感觉很安全,没有淫邪,没有那么多坏心眼儿,甚至没有那么多心眼儿。这些女人只有美,只有真,却没有善,也没有恶。

仿佛是从哈哈镜中脱胎,这些女性身体比例显然被变形,脸部及颈部也故意被拉长了,这是莫迪里阿尼对于创作美学中人体美一章的独特理解。
也许是接近快过中国端午节的时间,我看莫迪里阿尼画的女性,一幅接一幅,如过电影,犹读楚辞。



那也是一唱三叹,那也是往复回环,那也是迷离恍惚,那也是多愁善感。
感伤的格调,敏感的情怀,多愁的状态。正声出微茫,哀怨起骚人。坐的,站的,立的,走的,无一不隐隐透出如歌如泣如诉的幽怨情愫。

莫迪里阿尼非常善于用绘画对象的眼神和体态语言,来揭示各种女性人物复杂善变的内心世界。



而这,既是艺术家美学的富矿,又是哲学家美学的通道。

画面充满了张力,无论是《横卧的裸妇》还是著名的《白色坐垫的裸妇》,一股让人窒息的美扑面而来,那些暖艳修长的裸体,迷离慵倦的意态,画面紧凑的组织与严密又放任的动态,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几乎能让人触摸到肌肤的香暖与柔软。

画作虽然都以明亮的暖橙色为主调,却依然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冷漠与哀伤,并因奢华的暖艳映衬愈显悲凉。



可惜的是,这些美丽的画作,在当时不但没有为画家带来声望与尊重,反而招致一场耻辱。由于开幕当天,一大群观众聚集在画廊的橱窗前看一张女性裸体画作,引起了警察的注意,竟以有伤风化为理由,强令画展撤下这幅画作及其他人体画作。莫迪里阿尼艺术生涯中唯一一次个人画展,竟这样的结局告终,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无知与悲哀。

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



莫迪里阿尼的女性人体画,不正体现了楚骚精神中的悲剧美学原则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1 10:36 , Processed in 0.027984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