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讨论] 欧华作家作品与主流社会 2011-07-05 00:43:50 ——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0:2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家归不得的忧思,赵淑侠与《我们的歌》(Unser Lied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世界被意识型态的激烈对立一分为二,-亚洲先后有韩、中、越南等国的分裂、德国在一夜之间盖起了围墙 - 人们被迫分离放逐,但往往仍未能逃离咫尺外敌人战火的威胁。于是为了争取自己和下一代呼吸自由、不受恐惧的生存机会,再度出走寄寓他乡的自我放逐者比比皆是。他们移居到了欧洲、美洲,唸书工作之余,却无法安置留在了家乡的心灵;于是,留学生与海外文学如林间野花般冒出地面。笔者这时刚从台湾移居德国柏林,在需依靠美英法三国搭起【空中走廊】运输日用品才能维持两百万居民生存的阴影下,读到了台湾中央日报海外版长期连载,赵淑侠笔下《我们的歌》,这是一本负载著儒家教育传统认知下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的著作,成为那时笔者初到异乡失亲失语年代的唯一乡亲;感动之余也十分敬佩相同时空下直入吾心的写书人。该文后来(1978) 结集成书,笔者忙请家人从台北购得一本,以便可随时「温习」。那时因忙于婴儿、家务和书房之间,这本道尽了当年台湾留学生甘苦及家国忧思的名著,的确减轻不少游子们无处投诉的思乡情绪;至今虽说已时过境迁,但仍余音嫋嫋、忧惋之情深系脑际。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笔者在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开了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当代小说翻译、台湾乡土文学等硕士班课程,曾特别邀请赵淑侠出席就台湾当代文学与她个人创作发表演讲;那次德国学生讨论发问热烈,并肯定了她以中德双语朗读的作品。不久后,她的两部创作《梦痕》 (1987) 与《翡翠戒指》(1988)先后在德国科隆及瑞士以德语印行。但她那时对中国历史与妇女题材的探讨与书写仍是重心,为了《赛金花》(1989)一书的问世,她曾多次来到柏林,亲自探访书中主角当年生活环境与住处,并认真查阅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内珍藏的记载。1993年《我们的歌》节译本也在德国出版了。在柏林围墙和平推到后,世界遽变。赵淑侠投笔从学,潜心研究宗教和哲学书籍。重新提笔后创作方向与风格都有扩展,题材走向多元并较多转向客居地人物风情及大陆开放后返乡的现实。就在这段时期她召集创立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并不辞劳苦四处演讲报告,推广欧洲华文作品。因此,在了解那一时代海外知识份子的思与言、早期欧华文学内涵体裁方面,赵淑侠的作品提供了德国汉学界教学上难得的范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10 12:40 , Processed in 0.067908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