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分享] 生活与艺术 法国人的面包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1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到法国时,一次偶然到面包店买面包,大概是面包实在香气袭人,自己也有些饿的缘故,忍不住在路上从长棍面包的一头撕下一块,大嚼起来。

回去之后,室友正好在。我因为面包“缺角”,有些难为情,恐有“没教养”之嫌。没想到,他笑道:“别担心,这太常见了。你这样做像个法国人了!

后来看到一幅宣传画,画里的主人公个个擎着“缺角”的长棍面包,宣传词是:“您的面包师热爱他的职业——这大概是为什么他做的面包从来不能完整地到您家。”

有一本书中竟然这样描述:“长棍面包总是很难完整到家有什么好奇怪的?诱惑难挡,别再抗拒这种诱惑,回家半途中就掰下一块面包,让那滋味充满口中……

面包缺了角,还这样让人津津乐道,难怪没有人感到奇怪?



“品”面包的法国人

“把一条面包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除了法国,不作他想。”无论是清晨面包店前排起的长队,还是傍晚时分夹着长棍面包行色匆匆的归家人,都是极富法国特色的图景。一个面包专业网站有这样的统计:83%的法国人每天都吃面包。

利用发酵技术烤制面包始于古埃及,所以面包并不是法国人的发明,但大概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那样把面包作为国粹,用各种方式精心发扬。

一次,偶尔撞进巴黎市政厅前的一个展厅,里面是“面包大全”的展览。我惊讶于面包的种类丰富,不仅如此,展厅还陈列着制作面包所需的五谷杂粮,以及制作程序的各种工具。在巴黎中心繁华的地方,把面包呈现得如此堂皇,无疑宣示了它在法国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法国人好品酒,也好“品”面包。

他们讲究的是要调动“五官”来感受:

从嗅到新出炉的面包扑鼻的香味、到看上去正到火候的金黄色外貌、再到嚼在口中深长的滋味,察“颜”观“色”,一道程序也不错过。

法国人对那种方方软软的面包片很不以为然,而是格外钟爱面包外面的那一层硬皮——用手敲敲感受着“好面包”的质感,甚至嚼起来的喀嚓声都很享受。

好的事物用精致的心情去欣赏,才不负生活的恩赐,才能提升生活的价值。品酒或“品”面包大概都是同样的道理吧!



三言两语,道不完法式面包种种

法国面包种类众多,形状各异,不过最“法国”的要数长棍面包。“长棍面包”的历史并不算悠久,20世纪30年代之前,法国人还只会制作圆形面包,叫做Boule,所以面包师就被称为Boulanger。

“面包师”的名头可不是随便得来的,不仅要勤学苦练、拿到文凭,而且要有对环境的敏感和足够的经验。

一个朋友的父亲是面包师,听他讲,当来自大西洋的风降临这个城市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只有土生土长的面包师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一个好面包师,换个城市安家,可能就是个糟糕的面包师,因为对新环境的温度、湿度不适应,而做不出好面包来。

在面包师成为一个职业之前,面包房也并不存在。

中世纪时,一个村庄只有领主拥有一个烘烤炉,家家做好面包,等着领主的烘烤炉一周点燃一次,交了钱送到那里烤熟。

在多尔多涅旅行时,我看到过这样的烤炉:用石头砌成,容量不小。大概对于控制温度的技术要求并不简单,所以集体烤制才是更可行的办法。

法国面包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对揉面、醒面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相对来说,超市里卖的面包就没有这么讲究了,味道不仅差一些,也特别容易干硬。所以花时间找到自己中意的面包店,花时间在面包店排队,在法国人看来是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值得的。



法式面包,生活与艺术的那块“宝”

面包买回家,有时人们把它切成小段盛在小篮中,有时整条放在桌边。用餐期间,面包还有个重要的功能——抹盘子。

中国人请客人来家里吃饭,如果最后饭桌上盘干碗净,主人会觉得没有面子,因为这说明没有准备充裕。法国人则相反,如果有剩,说明饭菜不太合客人的胃口。所以在法国做客,客人通常不仅要把菜肴通通吃光,甚至连盘中剩的汤汁也要用面包抹净。

变硬的面包法国人也要加以利用,将它先泡在牛奶、鸡蛋里,再经过油煎,制成法国吐司,作为一道早餐或下午的加餐。这样的面包被叫做“丢失的面包”,是说它“失而复得”。

面包也用来做三明治,但法国人所说的三明治不是用我们熟悉的方方正正的面包片,而是将稍短的长棍面包从中劈开,中间夹青菜、火腿、奶酪等等。这样的三明治很有“性格”。

一个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来法国玩,领教了这里的三明治之后,给它作了总结——“足以划破上颚”。真的如此,因为自己就不止一次有这样的不幸经历。

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一个地道的法国人,好证实是不是我们的上颚不够坚韧:“你从来没有被划伤吗?”“当然有了!”哦,我的疑问落地,看来他们是宁可受伤,也要抱着啃硬面包的传统啊!

法国面包的诱人滋味也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我曾在巴黎的卡地亚基金会参观过一个展览,法国时装界巨子让·保罗·高叠(Jean- Paul Gaultier)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面包时装”,他的创意经面包师之手得以实现。

展厅里,阳光透过面包编织成的“珠帘”,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面包像是从餐桌逃逸出来参加这场时尚的狂欢。

面包和时装都是随时间失去价值的东西,让日常的食品都被艺术的光辉照耀,法国人对面包的推崇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 布洛
据 这才是欧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7 04:12 , Processed in 0.053028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