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44|回复: 0

[法国] 书画:(多图)“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 纪念留法勤工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1 1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国侨报》、《法国华人头条》讯:(记者 志肖 一依)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6月20日,由法国华侨华人会、欧洲龙吟诗社主办、中国温州城市大学协办的“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画展在法国华侨华人会隆重举办。
2.jpg

来自中国、法国等近百幅画家的画作一起展览,获得了中法书画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中国驻法使馆领事部一秘李成元到会并致辞。
活动由法国华侨华人会执行主席金麟泽主持。
法国华侨华人会任俐敏主席首先致辞。他说:“这次活动目的,主要是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以及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在海外传承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今天,我们通过这次诗书画展来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来见证历史、发扬文化、推动中法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激励我们继承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要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
欧洲龙吟诗社林鸿范会长致辞说:
“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由法国华侨华人会欧洲龙吟诗社、中国温州城市大学携手在巴黎法国华侨华人会会址共同举办大型诗书画展来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留法勤工俭学100100周年的活动,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55周年、留法勤工俭学100100周年的活动,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温州城大学为这次诗书画展征集到温州名家书画43幅作品。欧洲龙吟诗社征集到巴黎地区诗书画名家38幅作品。四川“墨彩单色画,宣纸上蜀绣”名画家曹玉明这次带来4幅作品参展,使我们这次举办诗书画展更具规模性与代表性。为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增光添彩。
他说:中法建交55年;记载了中法之间深厚的友谊;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中国勤工俭学学生启程赴法留学。其中,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追求真理,走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领导者。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通过这次诗书画展,一定能引起广大侨胞对诗书画的兴趣和爱好!
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叶星球阐述了举办这样画展的历史意义。他说: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文明的代表,加强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将在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的层次上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样的画展,为中法艺术家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让中国的艺术家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
中国驻法使馆领事部一秘李成元致辞说:“中法两国都是文化大国,文化通过交流互鉴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华侨华人虽然在生活海外,但一直保留着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和特色,大家不管是在法国还是在欧洲,都为丰富了当地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在法国大家积极与法国民众友好相处,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了中法关系的民意基础,增进了中法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法友好关系的发展。希望大家继续共同努力,为中法和中欧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曹玉明画家致辞。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宣纸上的蜀绣”。他说:““宣纸上蜀绣”的崭新绘画技法—曹玉明墨彩单色画。其作品在深厚水墨意境中,运用自然界光影、色彩、透视等元素,以西画手法之单色线条层叠组合、万豪齐力、以自然之光下每小时仅一寸之作来呈现出三维立体感极强,意蕴丰满且古朴醇厚之画风,也谓之“能量画”、“道行画”。这次来巴黎,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取经,希望把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法国。”
曹玉明当场挥毫泼墨,书写了非常独特的“佛”字,赠送给有缘的朋友……
主办方负责人精心准备了“参加画展证书”,一一颁发给参加画展的画家朋友……
接着,现场拍卖作品、书画家和观众都热情互动……
“较武扬马,善政德高。”记者注意到,参展作品中,有原广东省侨联王荣宝先生的书法作品。
据悉,这次书画展年纪最大的是98高领的杨辛作品;最小的只有8岁。


(参展书画家详细名单次日刊登。)
(直播回看:
https://www.facebook.com/ecmdpress.ecmdpress/videos/2476103715754257?s=100000639596242&sfns=mo))
更多画作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3-28 20:48 , Processed in 0.087071 second(s), 21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