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傅豪:关于人文城镇化的一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海芬心语 时间: 2017-1-4 20:41
标题: 傅豪:关于人文城镇化的一点思考
他山石 法国:把顶尖的人才和机构还给乡镇 —关于人文城镇化的一点思考
这几天,正好巴黎也是雾霾侵城,我们来看看巴黎是怎么做的。下面是巴黎的霾:
巴黎政府应对的措施是:限行。
以下是法国世界报的报道,请翻法语字典查一下,不想翻的懂几个英语单词查查词根也可以知道 circulation加上alternee是什么意思。
所以某些认为限行侵犯某权的专家也可以歇息了,你嘴里某个天堂也是人治。再加一个例子,除了巴黎,马德里等其他城市采取的也是这个措施。
对于城市化是制造雾霾的重要原因这一点我想有疑问的不多,当然对于制造雾霾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工业化我想没有疑问的应该更多。但是即使在工业化有如此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大家请关注已经发生的美国大选,即将来临的法国和德国大选,毫无疑问再工业化是最有机会的几个候选人主要的竞争力。那么为什么在污染这个如此严重的不可接受的后果下还要实行再工业化呢?
因为去工业化已经让这些国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滞涨以及因为经济滞涨带来的相关的严重社会问题。
首先,因为去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失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者擅长在办公室敲敲键盘就产生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工业产品,在工业机器人普及之前,主要还是流水线上一双双手的劳动产生的,您正在敲打的键盘就是这么来的。这一部分人在工业产业链上的工作如果被剥夺,就会成为社会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除了能够安排几个打扫卫生的岗位,请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替代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人们的工作,让他们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得到他们创造收入的岗位,而不是成为社会负担。
其次,失业和不能就业的这个群体,如果不能在社会网络中找到实现他们价值的岗位,他们能做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前是否有解决方案,我能看到的就是当前在整个欧洲普遍存在的社会治安问题。要么社会给他们一个实现价值的位置,要么他们就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了。美国底特律作为曾经辉煌的汽车城,当工业产业迁移,工人们下岗之后,底特律今天的社会治安问题应该是很容易复制到任何目前工业化的城市的,当你带着孩子出门,每一个转角都要担心做好安全预防的时候,你每天下楼买个夜宵都要防着黑暗里某个角落出现的袭击的时候,专家们,你们还会这样容易地攻击现有的工业体系么?
再次,其实我认为也是最重要,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社会发展的阶段成长起来的,不管我们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遇见了什么样的难题,基本上我们有一个信仰,只要我们努力,都还是有机会的,而这个信仰是社会一直在发展的基础,如果这个信仰没有了,我们拿着简历出门茫然不知何处去,而这个还可能是我们的孩子们的状态,这样的家园,是专家们期待的么?
关于工业化的进程该如何平衡好环境和发展的议题,我想有更多的专家可以来出谋划策,关于城市化的议题,我想我可以提一个我眼前看到的解决方案—城镇化,人文主义的城镇化。这个城镇化是法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在做的事情,有一天清晨我在一个人口只有五万人的城镇醒来,街对面住是小王子的作者,驱车十分钟便是氢能源期刊的评审专家,这里没有汽车尾气聚集产生的雾霾,房后森林做了很多事情,这里也没有嘈杂的人声,能听得到鸟鸣。我会想,几十年后的中国会不会也是这样。
在远离祖国的这十多年,从法国的农村到城市,从乡镇到都市,从一个学生到打工者到最后在这个国家拥有自己的企业雇员,我算是深度体验了这个已经进入发展稳定期的工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就在此时,祖国大地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都市拔地而起,乡村青壮人口大量涌向都市,村镇人口老龄化,农业空心化也渐渐成为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时时都在准备行囊回归故土的人,在这里所有的观察,都会无时无刻不联想到可能成为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是好的可以借鉴,不好的可以尽可能的回避。
我想作为全球几乎所有工业产品的供应国,在工业布局,产业配套,行业集群这些战略安排上,有足够多的专家已经积累了足够傲视全球的经验,不是我一个局外人可以妄言的,我能说的,主要是是关于人的一些感受。
我想到的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城镇化,是人文的城镇化。
法国在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也经历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人口在大都市集中的一个状况,即使在今天,拥有六千万人口的法国,围绕在以巴黎为中心的整个大巴黎地区集中了2000-3000多万人口,这个状况相当于在长株潭地区集中2000-3000万人口,可以想象在剩下的广袤的市县人口在怎样减少。可是人口的迁徙是以就业和收益为驱动的,这些人口流失的广大地区,虽然有经济人口的流失,我想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流失,就是人文人口的流失。
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这里面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是工业社会对人才的强大吸力,打断了优秀人才以及优秀人才所承载的人文的回归和反哺。
工业社会在这一点上最大的变化是其巨大的人才需求。虽然高速发展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才,目前中国储备着数量上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的专业人才,可是在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工业社会支撑的不止是13亿人口的市场,而是全球范围高达70亿人口的市场。所以中国的专业人才需求从来都不可能是过剩的,这种人才的饥渴不仅仅表现在几乎所有人才都在工业社会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还表现在需求旺盛的行业也以更大的力量在吸引人才跨行业注入。这个在一个成熟并且发展停滞的工业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法国的工程师培养制度在全世界都不算是落后的,可是基本上我的同学们都最终在自己的行业找到工作,而思维习惯上很少有人敢去想跨行业就业的可能,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没有那样的机会。
所以人才的巨大缺口把本可以流落下来的人才也全部都打包要走了,乡村城镇成了人文人才的净流出地。而大学生村官镇官的回流实在是太单薄,无法支撑乡村这么广袤的大地。
那么法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我妻子是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环境研究所的博士,主要做氢能源等新能源的研究,在最顶尖的新能源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些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主要也得益于有科学院这个平台和研究所里本行业顶尖的教授指导。
可是就是这样的顶尖机构居然坐落在一个在法国都相当于四线城市的乡镇,周围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这就是法国人做的卓有成效的一次规划,把顶尖的人才和机构还给乡镇。城镇化的人才回流是关键,而科研教育机构的回流可以成为第一步。
法国的大学和研究所曾经也集中在巴黎,那个时候信息技术没有如现在这样高速的发展,很多沟通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之后,政府开始按照功能分拆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一方面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在空心化,人文失落环境中的重新注入,也让科研和教育更贴近它本应该来以生存的土壤。如环境研究所回到一个如浏阳社港这么大的一个乡镇,国家级世界级的大师以及家人分散到人群中的时候,一种对于知识渴求,对于人格标准的要求就在默默的建立起来。我们总是说我们的农村怎么看起来就是没有欧洲这些农村那么规整,那么文艺。工业化拿走了这些可以让乡镇更美更高标准的人才,如何来建立美的土壤,没有这些土壤,如何成长出我们所期待的人文气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母鸡都抱走了,然后要求土地里面自动长出鸡蛋来吧?
一个乡镇,最高的文化机构一般最多有个高中,这些虽然充满活力,却自己本身都还不知道对错好坏的人群,如何滋养一片土地?街道上忙碌的人群对于榜样的渴求主要来自身在异乡拼搏的打工者和学生,请问谁来给这个社会一个标准和榜样?谁来注入求知的持久动力?
法国人把顶尖的人才分散到了这些乡镇,让专家走近产业,让人才融入人群,让高校拥抱社会。
当这些人才到来的时候,配套的文化设施也迫不得已跟进。
一个四线乡镇拥有一个世界顶级专家所需要的图书馆这是怎样的一个配置?
学者们在这里研究,老师们在这里阅读,学生们在这里求学,那些留守的儿童怕也会有那么一点好奇,街道上无所事事的打麻将的阿姨叔叔们偶尔也会光顾吧?
我有时候感叹在法国一辆公交车上有如此多的热爱阅读的人,他们是打工者,是工人,是农民,可以是每一个职业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被书籍滋养的民族不会觉得价值无处驻守,精神无处安歇。一个能随时触摸到这个世界所有优秀公共价值的民族不会浮躁,不会空虚,有自己认知的社会,也不会那么容易听信流言,人云亦云。大家都会心有所属。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工业社会建立起来了这个现代社会的骨架,当人口都已经在这个框架上找得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也是时候为这个强大的框架注入灵魂了。
自然的规律如此,不是先长好了骨架再长血肉,而是应该一起成长。
我们的社会已经走到这里了,我们的骨架已经坚挺了,我们的人文注入是不是也是时候从构架的高度来配套这一部分建设。
还请专家们,架构设计师们和有能力推动这个百年树人事业的前辈们给一份考虑。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www.france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